小池有话说

设计中的满足和提升

2012-10-30

系统模型、设计模型和用户模型有一个有趣的区别。观书在博客中也提到了这一点:不同的用户对系统的理解是不一的

这就说明:用户模型根本就不是一个单独的模型,而是一群模型,由很多个人的模型组成。

系统模型是独一无二的。因为系统模型就是系统如何运行的模型,是确定的(即使人类不理解,也是独一无二而确定的)。

设计模型是由一小群人(设计师和工程师)掌控的,并且这一部分人都会充分的讨论(但愿如此),能够知道对方的想法,所以这些人头脑中的设计模型虽有分歧,但分歧不会太大。

而用户之间的分歧,相差很大。用户都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,在使用产品的时候,也会有不同的方式。正如俗谚所说: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

在有的设计师看来,用户拿到产品之后,依然不能完全“领会”这个产品,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这个产品,是一种「错误」的行为。这位设计师心急如焚:你怎么就不会用我设计的产品呢?我看这位老兄犯了强迫别人理解自己的错误。正如《Don’t Make Me Think》中提到的一样,没人会去看说明书。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根据本能使用产品。你能说别人的本能是错误的?

还别说,真的就有人认为用户的很多本能就是错误的。好的设计通过让用户变得更好,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

这真是个永恒的话题:是满足用户还是提升用户? 正如「娱乐至死」的观点所担忧的那样,我们对消费者的迁就会造成人类素质的下降。

完美主义者会这样回答:在满足用户的同时引导用户,让用户有所提升。

如何满足用户?那就要充分理解用户的本能。

每个人都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手和脚。推拉摇拧,莫不自然。这就是人的自然本能。人的自然本能之上,还有经过教育、经过后天训练的“本能”。人会按按钮。windows系统将按钮做成按钮的样子,就是利用了人的这种后天本能

一些经典的工具,比如刀和锤子,也会造就人的本能。如果设计出来一种别样的锤子和刀子,大概不会好卖。比如将刀刃和刀柄造成90度角,这种工具大概不会有人用(镰刀?)。倒不是说人类被已有的刀子制约了习惯,而是人类的本能淘汰了不好的刀子,剩下来的刀子强化了人类的这种本能。又是一个“马太效应”的实例。

实话说,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。刀子不是被设计出来的,而是千百万年来被人类选择出来的。

处处违反人本能的工具,大概不会好卖。所以说,设计其实是被人类的“本能”所制约的。

当我们设计一个新产品的时候,在产品没有设计出来之前,用户模型就已经存在了。这些用户模型是在当前人类的科技水平的下形成的,受到文化的影响,和用户的经济能力,受教育水平,行为习惯和家庭成员等等因素都用很大关系。

iPhone 有个设计原则,叫做 Direct Manipulation,直接控制。在讨论这个概念之前,我们先想想电视机。老式的电视机是通过操控面板上的按钮来控制的。人们操纵按钮,而反馈在电视机的屏幕上。操纵点和反馈点是分开的。这是机械时代的惯用交互方式。当年织布的女工一边操作,一边看着经纬线。但在远古的时候,人类的最初的工具——棍棒和刀子都是手的延伸,反馈和操作都在同一种物件上。经过了几万年之后,任何一个现代人,依然更加适应棍棒,而不是操控面板。iPhone 将这个概念带回来,将 Direct Manipulation 作为一个界面设计的准则。

iPhone,一个看起来那么高科技的产品,反而更加适应人的本能。这就是如何满足用户的秘诀。

三星和iPhone打官司,互告专利。难道设计师真的那么喜欢抄袭。也不尽然,在当前的科技和文化之下,设计方式其实就是那么几种。设计师善于发掘可能性,但真正的可能性,其实受到已有的限制。设计没有标准答案,但用户会将不靠谱的答案否掉。

如何提升用户?

一味的满足用户,只能是个庸俗的设计。

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,有个优势。我们所设计的产品,体积可能不大,但深度可以有很大。

一个好的设计,应该是表面自然,里面别有洞天。

记得一个题目:请列出砖头的用处。答案大概有很多很多。如果砖头是某个设计师设计的,那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,因为他的产品:砖头,赋予了使用者如此多的可能性。

一个好的产品应该如此。当然,这个和交互设计的关系已经不大了,这是产品设计的范畴。不过,在这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,我们也要关注产品的设计。

产品都是需要给人类带来价值才会被人类使用。而人类如何判断价值呢?愉悦感

产品价值在于其可能性。所谓的可持续发展。

小米带给人的愉悦感。